前不久印发的《朔州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确定了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九大”工程,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一、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减灾能力,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和救灾能力数据库,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客观认识全市各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各级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继续实施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草、森林资源培育、湿地保护、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等工程,加强水、气、土壤和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推进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加快推进建设用地、农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受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实施部分生态保护修复、湿地保护等工程。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三、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对七度以上地区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和基础设施进行加固,其中以居民小区、大中小学校舍、医院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线、电力和电信网络、水库大坝、重要军事设施为重点进行抗震加固,提高抗震防灾能力。稳步推进老城棚户区改造工作,持续开展城市老旧小区房屋改造和农村住房抗震改造工作。
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持续推进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病险水库、水闸、淤地坝除险加固,水毁工程修复,防洪抗旱调度工程建设等,充分发挥水利设施在防汛抗旱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抗旱水源建设,提升重点旱区抗旱水源保障能力。开展堤防、排水管网、蓄滞场所等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推进增雨防雹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提升增雨防雹作业的精准化、科学化和安全化水平,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完成恢河朔城区段河道治理、平鲁区长城水库除险加固、怀仁市大峪河山洪沟治理、镇子梁水库除险加固、黄水河(山阴、应县)河道治理、浑河(怀仁市、应县)河道治理等工程。
五、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全面推进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点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完成怀仁市黎寨村地质灾害搬迁治理。
六、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统筹指挥协调各类信息资源、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形成应急救援“一盘棋”格局,提升应急指挥效率。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调度会商、应急决策、远程视频指挥、应急保障等。持续推进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通信骨干网建设,实现统一高效、立体覆盖的应急指挥系统,推动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
七、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进一步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持续推进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建设。配合省自然资源厅开展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隐患识别与遥感监测试点工作。持续推进林火视频监控工程。开展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维护。升级部分地面区域自动站,增补建设自动气象站。继续推进朔州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积极推进平鲁区、应县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在省率先实现“一县一台”全覆盖。积极探索“一市多网”“一县多台”建设,争取在5年内全部实现。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从2021年起,分3年完成评价。完善朔州市地震监测预警中心功能,将全市地震监测、预警数据全部汇总并纳入省网,建成全省一流中心台站。
八、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加强应急指挥通信、智能无人应急救援、生命探测仪、破拆救生等先进科技装备推广应用与配备,提高各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快推动机器人等装备产业发展。
九、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程。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扎实推进社区减灾工作,引领带动基层主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推动基层一线成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主战场。开展专家技术服务进社区活动,切实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继续做好已命名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整改提升工作,提升创建质量。“十四五”时期,全市力争创建6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