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防范和遏制煤矿顶板事故发生,市应急管理局采取“八个强化”的措施,狠抓煤矿顶板安全管理,坚决防止冒顶事故发生。 

  一、强化责任落实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强化煤矿锚杆支护巷道顶板管理规定》《强化煤矿架棚巷道顶板管理规定》等要求,明确顶板管理分管负责人和分管业务部门以及岗位责任,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规范技术设计,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手段。 

  二、强化地质预测。建立完善地质构造预测预报工作体系,采掘前必须查明断层、褶曲、陷落柱、岩浆岩体侵入、破碎带等地质构造分布情况,顶板、两帮、底板岩层岩性、岩层厚度、倾角变化、围岩节理、裂隙、层理发育情况,采区周边及上覆采空区、遗留煤柱等情况,准确掌握煤矿地质构造、煤层赋存及地质条件。 

  三、强化隐患排查。定期组织开展顶板风险辨识评估,及时修改完善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把存在复采、边角煤开采、回收煤柱等特殊条件下开采时的顶板风险矿井地质条件复杂、变化较多的顶板风险矿井煤层直接顶为大厚度坚硬顶板、回采工作面采空区局部悬顶面积大容易引发瞬间大面积顶板垮落的顶板风险列为重大风险进行重点辨识、重点管控。每月开展顶板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排查支护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件变化时是否及时对支护设计进行调整,支护材料和支护质量是否合格,顶板监测及矿压监测预报是否按规定开展。 

  四、强化技术支撑根据地质条件变化,及时优化支护设计,合理确定支护方式和支护参数,积极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必要时要采取注浆加固、加强支护等措施。积极推广应用以高强度锚网索联合主动支护为主的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技术。按照“区域先行、局部跟进、分区管理、分类防治”的原则,认真开展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优先采用区域预防措施。合理规划开拓部署、采场巷道布置、煤层开采顺序和采掘接续,优先开采保护层,严格落实限采深、限强度、限定员,强支护、强监测、强卸压“三限三强”监测预警、防范治理、效果检验、安全防护等综合性防冲措施。 

  五、强化矿压监测。煤巷、半煤岩巷采用锚网索、锚网喷支护时,必须进行顶板离层、来压、巷道变形、围岩表面位移、锚杆索载荷监测,优先采用在线矿压监测。对应力集中区、断层、破碎带、大面积淋水及采动应力影响段等特殊区段要加密测点、加强观测。保证矿压观测监测设备安装符合规定、使用完好可靠,对矿压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预报,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六、强化现场管理。煤矿巷道掘进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支护,尽量减小空顶距、缩短空顶时间。严格按照锚杆支护设计和作业规程组织施工,必须有临时支护措施,严禁空顶作业。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及围岩观测制度,严禁截短锚杆索或者减少锚固剂。石门揭煤、巷道贯通、过应力集中区、初次来压、非正常周期来压巷道维修扩刷等关键环节以及采掘工作面过空巷、构造、破碎带等特殊地点,矿领导或安全监察专员现场跟班并进行安全确认和处置。利用作业现场视频监控智能识别等技术,抓取施工作业“三违”行为,对习惯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人员严格进行教育惩治。 

  七、强化教育培训。扎实开展安全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措施。坚持“学法规、抓落实、强管理”常态化,强化事故警示教育,以案为鉴,警钟长鸣,真正发挥“查处一起、震慑一批、教育一片”,严防重蹈覆辙。 

  八、强化监督检查。切实加强风险分析研判,紧盯重点企业、重大灾害和关键环节、关键时段,深入开展安全检查,实施精准服务指导,督促煤矿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对综合整治、攻坚行动发现的问题隐患依法进行处理处罚,推动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