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斌)
有这么一群人,在矿山发生灾难需要应急救援时,毫不畏惧,逆向而行,他们是守护矿山的安全卫士;在山林发生火灾需要紧急扑救时,毫不退缩,直面风险,他们是保护山林的灭火勇士。
他们防汛抗洪、抢险救灾、防瓦斯、防灭火……哪里有事故,哪里就有他们冲锋陷阵的身影;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是他们逆行出征的前线。
这群人就是晋能控股煤业集团麻家梁煤业公司的“应急人”——救护中队的英雄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退伍军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安全卫士,走近这群守护矿山安全的“应急人”,感动无处不在。
危急时刻 逆行而上战火场
扑烈火、灭山火,这是麻家梁煤业公司救护中队除了日常工作额外的“加餐”行动。他们以永葆初心的英雄本色,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灾害事故,创造了一个个煤矿井下应急救援的“神话”。
面对茫茫火海,毅然决然挺身而出。2020年6月5日上午9时,在山西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东梁子村西南山坡上(大莲花山)突发森林火灾。在接到朔州市政府紧急通知后,火情就是命令,麻家梁煤业救护中队迅速拉响警铃,紧急集合救护队员携带装备立即赶赴火场扑救。
救护中队任希杰原计划回家休息,接到单位值班室打来的电话后,他立即返回中队,主动请缨要求参战,背好装备钻进驾驶室一脚油门踩到底直接赶往事发地。
等赶到南榆林乡莲花山时,火势越来越大,周围的松树和杂草全部点着了,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到整个山头。朔州市消防局组织赶来的消防队伍全面展开控制火势,根据现场指挥部的安排部署,调集麻家梁煤业公司救护中队负责东面山体的灭火扑救作业。
任希杰曾经在太原市小店区当过3年消防兵,他顾不上烈焰扑面、高温灼烫,顶着熊熊大火,拿着高压水枪第一个冲进火场,对着燃烧的松树喷水灭火,滚滚浓烟淹没了他的身影。他负重30多斤,三进三出,克服了山高风大、地势险要的不利因数,经过13个小时的紧张扑救,火灾被成功扑灭,最后组织清理火场,避免零星火点再次复燃。
6月6日凌晨,山林灭火任务结束后,任希杰坐着休息时,靠着山上的石头,抱着水枪睡着了,黑黝黝的脸上印着汗水留下的痕迹,露出了甜甜的笑容,然而这样闻令而动、赶赴火场的场面又何止这一次呢!
敬畏生命 生死抉择敢亮剑
临危受命,打通生命通道。2017年1月17日10时15分左右,山西朔州中煤担水沟煤业公司发生一起重大顶板事故,接到朔州市煤炭应急管理局救援电话后,麻家梁煤业公司救护中队组织精干力量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展开被困人员搜救。
现场情况极为复杂,工人被困井下,首先保证巷道畅通。“必须先查明事故现场情况,然后再派人下去搜救!”现场救援指挥部将这一艰巨任务交到麻家梁煤业公司救护中队手里。
“现场情况我熟悉,巷道通风我了解,还是我打头阵吧”,救护中队王志国,曾经在部队多次参与过防震减灾、抗洪抢险等集训演练,现场救援指挥部经过慎重考虑,让他带领3名救护队员深入井下工作面探查情况,到达事故现场先检查通风设施和瓦斯浓度,再详细查看顶板支护情况,并及时准确的向地面抢险救援指挥部反映现场事故情况,然后组织救护队员下井搜救被困人员。
由于井下地质条件复杂、空间狭窄,无法动用大型机械工具打通巷道,避免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王志国立即建议采用人工挖掘和小型机械相结合的方式,边挖掘边清理,边清理边通风,并安排专人在事发区域巡查顶板稳定情况,发现有垮塌、冒顶等险情,及时撤离现场搜救人员。
经过2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把事故现场清理完毕,一股新鲜的空气涌进巷道,打通了井下救援的“生命通道”,从现场搜救出被困受伤人员,圆满完成了井下现场搜救任务。
由于井下救援快速反应,现场处置得当,王志国受到现场指挥部的通报嘉奖,这次赴朔州中煤担水沟煤业公司抢险救援堪称“教科书式”,也得到了朔州市应急管理局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矿井救援很多时候是在“赌命”,从瓦斯爆炸到透水事故,从顶板冒顶到支护垮塌,这样的生死“较量”,王志国在井下救援都经历过多次。
据王志国后来回忆,他数次命悬一线,与死神擦肩而过,差点踏进“鬼门关”,最终化险为夷。从事井下救援工作多年来,分析研判,仔细斟酌,“我来!”王志国总是第一个深入事故现场;“我上!”王志国总是第一个冲到最前面。
每一场抢险都是瞬息万变的战场,每一次救援都是生死攸关的逆行,在一次次危急时刻迎难而上,在一场场生死抉择中临危受命。
备战执勤 苦练技能强本领
麻家梁煤业公司救护中队的“应急人”,他们是矿山的安全“哨兵”,是井下抢险救灾、通风灭火的行家里手,加强备战执勤,提高专业技能,用忠诚履职、勤勉尽责的精神,忠实践行新时代矿山救护“应急人”的使命担当。
守不忘战,将之任也;训练有备,兵之事也。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救护中队队员杨建斌,原来在部队是一名文职人员,退伍后刚到中队时,身高1米76出头的他,体能训练科科都不合格。为了练就过硬本领,杨建斌决定自己开“小灶”,科学制订训练计划,每天早晨提前一小时起床,负重绕矿区跑10圈,练体能、练器械、练障碍……磨破一双双作训鞋、磨起一层层厚厚的老茧,但他从不后悔加入救护队伍。
杨建斌连续3年夺得救护中队技术比武第一名,至今保持着救护中队组建以来200米综合体能、装备实操等4个课目成绩最好纪录,他先后参加了10余次井下抢险救灾的实战任务。
“随着井下救援装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不仅会操作使用,而且还得技术娴熟,以前抢险救灾不但需要体能,现在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杨建斌经常和青年队员聊天,鼓励他们多学习、勤实践,增强本领恐慌意识,不断增长救灾学识,提升技能水平,同时叮嘱体能的强化训练。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记不清多少次,杨建斌在井下救援都是命悬一线,但多少年来,只要到了事故现场,他就背着救援装备立即投入到事故现场勘察险情,只为掌握现场第一手情况,便于尽快开展井下救援工作。
井下救援,让一些人“敬而远之”,是与“死神共舞”的高危职业。和杨建斌一起退伍的战友,没有一个从事井下救护工作的,只有他硬生生地坚持了下来,因为他热爱矿山,他的血液深深地融入了矿山“情怀”;因为他是矿工的后代,心里装着对矿工别样的“爱”。
苦练救援技能,增强实战本领,真正担负起救援中队的职责使命。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杨建斌站得直、扛得起、顶得住,做到召之即来、战之必胜。
井下救援,与时间赛跑,同死神较量,这种敢打必胜的底气源于一支枕戈待旦的“尖兵”队伍,这种敢于亮剑的勇气来自练就一身日夜锤炼的过硬本领。
回想起自己在井下救援一幕幕,杨建斌内心感慨地说:“抢救生命、降低灾害、减少损失,是我们煤矿‘应急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我作为一名党员,始终把职工生命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我坚守救护岗位的责任担当,在企业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不惧艰险 守护平安保家园
战衣虽改,初心不变。2003年退伍之际,在很多战友犹豫不决时,边防部队服役的王喜明,毅然选择加入矿山救护工作,他成为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同大队平旺分队的一名救护队员。
2014年,因工作需要调到了麻家梁煤业公司救护中队。说起在救护中队工作时的感受,王喜明说:“以前在部队当边防兵时,主要就是巡逻执勤、站岗放哨,任务比较单一,对抢险救援了解不多。来到救护中队后,主要针对煤矿透水、落顶冒顶、防洪抢险、应急救援等工作”。
2020年4月,井下综采工作面发生涌水事故,工作面机电设备处于被淹没的危险境地,情况十分紧急,王喜明下井抵达事故现场组织抽排水。
王喜明在井下连续工作11个小时,由于矿工靴进水,双腿长时间浸泡,皮肤已溃烂,膝盖肿得像馒头一样。队友们劝他,“稍微休息一下吧!别累趴下了”。“那么多机电设备不能泡水,设备一旦进水损失可就大了,必得加快排水进度,绝对不能休息!”王喜明一口回绝了。
当作业现场水位下降后,突然又出现反弹时,他立刻意识到可能出现了新的涌水点,立即组织调整排水系统,增加排水管路、电机、水泵等设施,加大抽排水力度,将作业现场的水全部排出。最终,工作面水位下降,机电设备完好无损,为矿井安全生产挽回了经济损失。
临场应变,指挥得当,靠的是初心不变的使命担当;决策果敢,力挽狂澜,拼的是千里之外的运筹帷幄。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中,王喜明只要遇到急难险重的抢险救灾任务,一直冲锋在应急救援的最前沿,他成了中队的一名救护“战神”。
随着矿山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日益增多。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麻家梁煤业公司救护中队的“应急人”,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只要企业有召唤,他们就会冲锋在前,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只要企业有需要,他们就会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从驰援“林场灭火”到备战执勤,从打通“生命通道”到防洪抢险,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用感天动地的逆行,书写了一曲爱岗敬业的家国情怀;一个个生死的瞬间,用毅然决然的鏖战,树起了一座强企报国的巍峨丰碑。
用生命守护生命,用热血守护平安。火光冲天、洪流滚滚……只有“信仰值”满格,才能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向险而奔心不惧;只有“忠诚度”满腔,才能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逆向而行色不改。
救护中队的“应急人”,在朔南经济园区有警必出、有险必抢,闻令而出、闻汛而动,扑灭高速公路隔离带火灾、赴沙楞河防汛抗洪、疫情防控转运隔离,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这是他们辛勤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生死考验中擦亮“矿山救护”的名片,承载着一个个“让我去,我先上”的红手印里,延伸在一串串“我能行,我先冲”的脚步声中,忠实履行职业使命。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些守护矿山安全的“应急人”,他们是奋战在煤海一线的“橙色黄”的缩影,正是有了这群“逆行者”的执着坚守,时刻守护着万家灯火,才有我们的岁月静好;正是有了这群“守护者”的忠诚担当,才有矿山的和谐稳定。
重整行装再出发,策马扬鞭启征程。晋能控股煤业集团麻家梁煤业公司救护中队守护矿山安全的“应急人”,从“橄榄绿”到“橙色黄”,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担当,始终为矿工的生命安全赴汤蹈火;从人民“子弟兵”到矿山“守护神”,改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初心使命,始终为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