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彦军)

朔州市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型城市,煤炭是朔州的主导产业。朔州市是全国的产煤大市,年生产能力达到2亿多吨,位居山西省第一、全国第三,是继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陕西榆林市之后的第三大产煤大市所辖6个县区中有5个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区。朔州建市30年以来煤炭工业从分散到集中,从弱小到强大,从粗放到集约不断发展壮大。

一、朔州市煤炭赋存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储量大。全市已探明含煤面积达1590.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累计查明煤炭资源量约为387.5亿吨(不含潜在资源53.7亿吨),约占全省累计查明资源量的六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平朔矿区、朔南矿区、山阴矿区、怀仁矿区、右玉矿区山西省共有4个富煤区,其中有2个在朔州境内。平鲁区、朔城区范围内的含煤地层属于宁武煤田的北部区,山阴、怀仁、右玉境内的含煤地层属于大同煤田的南部区。

第二个特点是煤质差。朔州市范围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煤种以气煤为主,但由于其灰分、硫分高于其他地区气煤,为高硫高灰低热值的劣质动力煤,所产原煤基本入洗后方可用作动力用煤。山西省六大煤田(大同煤田、宁武煤田、河东煤田、西山煤田、霍西煤田、沁水煤田),其中大同煤田位于山西北部,分布于大同市和朔州北部,有两个煤系侏罗纪煤系与石炭二叠纪煤系不仅储量大,而且煤质也好正在开采的侏罗纪煤系,是最好的动力用煤,“世界动力煤细粮”河东煤田位于山西西部,主要分布在吕梁、临汾一带,煤种以炼焦煤为主,所产原煤大部分为中灰、低硫煤西山煤田和霍西煤田处于山西中部,主要分布在太原、临汾晋中三个地市,煤种以炼焦煤为主,除西山煤田所产的部分动力煤外,其余均可入洗生产为优质炼焦精煤沁水煤田位于山西东南部,主要分布在阳泉、长治、晋城三个地市,以无烟煤、和半无烟煤为主。因此我们朔州的原煤市场竞争力是比较弱的。

第三个特点是易开采。朔州的含煤地层地质构造简单,大部分为近水平煤层,只有朔城区南山分布有几个矿存在倾斜和急倾斜煤层;区内煤层埋藏较浅,大多在200米到400米之间,最浅处不足100米(朔州市北部区),最深处600米(朔南区)。我国有好多矿区的埋藏深度在800米以下,有的达到1000米以下,甚至有的地方达到了1500米,比如开滦、北京、鸡西、沈阳、抚顺、徐州等矿务局,埋藏深了生产成本就高了,各种地质灾害就多了,比如瓦斯、地热、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等。

二、朔州煤炭工业发展壮大的历程

朔州市煤炭开发的历史沿革

朔州市的煤炭开发从北魏开始就有了记载,距今至少有1500多年历史隋唐时期,据《马邑县志》记载:“离城十余里及三四十里之北山一带皆有矿,俗称之煤窑”,到明清时期当地的采煤业已经相当发达。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市的煤炭逐步进入了规模化开采。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76年十月,我市的煤炭工业经历了初级发展阶段。最初我市六县区均属察哈尔省雁北专区,当时仅朔县、平鲁县、右玉、怀仁、山阴及大同地区就有430座煤窑,分布极不合理且管理方法落后,只有几个人到十几个人的小煤窑。根据国家和察哈尔省有关政策法令,对境域内所有私营煤矿进行了整顿,通过查封、合并、联营等手段,逐步收归国有,到1953年煤窑减少到45座,从而确立了国营煤矿的主体地位,煤炭的安全生产状况有所好转,国家煤炭资源得到了保护。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为了发展经济煤炭资源开始向乡、村和农民个体户开放,尤其到了1984年按照“有水快流”办矿方针,大量的乡、村及个体煤矿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到建市初期朔州煤矿多达349矿377井。这期间煤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点多面小、生产条件差、装备水平低、采煤方法落后、资源浪费严重。那时候的煤窑没有生产系统、没有采煤方法,是人工用洋镐刨煤、人工背炭,下井的工人手拄双拐背着一筐煤炭从井下一直背上来,条件好的煤窑在井下用骡马等牲畜拉煤。

)建市以来煤炭工业发展历程

建市以来朔州市的煤炭工业伴随着朔州市的成长,走过了30年的风风雨雨,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89年朔州市建市到1997年,历时8年。建市初期市委市政府就明确认识到煤炭是朔州的第一优势,除对现有骨干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和环节配套增加生产能力外,有重点地新建一批国营和集体煤矿,整顿煤炭市场产运销秩序,对小煤矿关掉一批、联营一批、改造一批,从而逐步使全市煤炭工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局面。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7年到2001年。“九五”期间,由于煤炭企业进入市场以后,在观念、经营管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同时受国际国内市场疲软的大气候影响,全市煤炭行业步入低谷,总体呈下滑趋势。当时煤矿的安全条件仍然非常恶劣,采煤方法是房柱式或仓房式炮采,工人在回采工作面放炮落了一茬煤后,又蹬在煤头上继续打眼放炮;巷道大多为裸体巷道,基本无支护或零星木支柱,巷道的管理基本靠顶煤自然垮落至稳定的顶板,大部分巷道顶板都塌成了牛脊梁,人在井下边走边能听到煤块垮落的声音。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感觉后怕,当时的煤矿工人就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工作。随着煤炭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作为朔州市支柱产业的煤炭工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煤矿销售困难、亏损严重,一吨煤卖1516元都卖不掉。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市仍然不断地探索和寻求实施采煤方法改革的各种途径,加快地方煤矿联营改造、样板矿井和高产高效矿井建设,首次通过关井压产煤矿数量缩减到了205座、219井,淘汰了9万吨/年以下的矿井,改变了煤矿“多、小、散、低、差”的局面,提高了煤矿安全程度,提高了资源回收率。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2年到2007年。这一阶段是煤炭产业经受重大变化的时期,煤炭行业呈现出市场复苏,销售火爆,产能迅猛增长,效益大幅提升的大好形势,煤矿进入了黄金时代,但也潜伏着巨大的危机,煤矿超强度、超能力生产,不仅带来了安全问题,而且乱采滥挖、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扭转当时的被动局面,我市先后关停、并转、整合煤矿71座、85井,煤矿数量缩减到了134座,生产能力为6075万吨/年,取消了一矿多井,淘汰了15万吨/年以下的矿井,矿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45万吨/年,煤矿数量之少、质量之高、井型之大跃居山西省首位

第四个阶段是从2008年到2013年,这一阶段是煤炭产业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时期。朔州市在山西省率先开展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到2010年底已全部完成,将134座地方煤矿压减为66座,平均单井规模由45万吨/年提高到了128万吨/年,且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全面进入“大矿”时代,真正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跨越。到2013年底朔州市境内共有煤矿80座,办矿主体27家,总产能20200万吨/年,其中属地监管的煤矿64座,核定生产能力17140万吨/年。

第五个阶段是从2014年至今。煤炭市场从2013年以后开始疲软,煤炭工业持续低迷,尤其到2015年几乎面临全行业亏损,煤炭企业甚至游走在破产边缘,朔州市的煤炭行业由于煤质差售价低,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到2017年,省政府将我市境内省属五大集团的14座煤矿也全部下放到地方实行属地监管截至目前市辖区共有各类煤矿64座,生产规模达2亿多吨其中千万吨以上煤矿就有6座。

三、建市以来的煤炭产量增长情况

1989年建市以来,全市的煤炭产量不断高速增长,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1989年刚建市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共完成原煤产量961万吨;1990年建市第二年就完成1114万吨,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这在朔州市煤炭工业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中国煤炭报曾对此进行过专题报道;1993年怀仁、右玉划归朔州市后,全市五个县区原煤产量就达到了2418万吨;2010年中煤平朔集团归地方监管以后原煤产量达到了1.5亿吨,煤炭工业进入了辉煌时代;到2012年全市原煤产量突破2亿吨,其中平朔集团公司1亿吨、地方煤矿1亿吨,这对于我市煤炭工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013年完成2.2亿吨,后来煤炭市场陷入低迷,价格持续下跌,期间我市的原煤产量有所下降,一直徘徊在1.52亿吨之间2017煤炭市场逐步回暖,在此期间虽然我市的煤炭价格最低跌到了吨煤6070元,价格和成本严重倒挂,但是我市煤炭行业的3万多名广大干部职工仍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砥砺前行,逐步度过了长达5年多的艰难岁月,有力地保证了煤矿的正常安全生产,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建市以来煤矿管理部门的传承

朔州市煤炭工业局于1989年随着朔州市的诞生而组建,其前身为朔州市煤炭工业公司,对全市煤炭行业实行产销一体化管理1991年运销职能从煤炭工业局分离,正式组建为朔州市煤炭工业局;2001年机构改革中朔州市煤炭工业局与朔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2004年9月煤炭工业局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分设,组建了新的煤炭工业局;2019年机构改革朔州市煤炭工业局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历任的领导们为了煤炭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无私地奉献出了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崇敬和学习。

回顾朔州市自建市以来,因为没有摆脱煤炭依赖型的结构性短板,随着煤炭市场的两次疲软过程,也两次陷入了大范围经济困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朔州市因煤而兴,但不能因煤而衰,应该未雨绸缪、及早谋划,尽快改变当前一煤独大的现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煤炭转型升级。可喜的是市委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转型升级,朔州市经济腾飞的曙光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为了朔州的长远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吧!